在百度词条上搜索“广通优云”,你会发现在最近的五年时间里相关消息寥寥无几。这是一家“极其低调”的企业。
但在名声不显的背后,它又是一家成立18年专注致力于国产化运维平台设计开发、服务过无数行业头部客户的IT运维企业。在它的业务版图里,你能看到诸如建行、农行、邮储、银联、中国石化、国家电网、国家铁路集团12306等一大批中国顶级KA企业,覆盖金融、中大规模的公司、政府、智慧城市、运营商等十多个行业。
“金融行业是信息化和数字化最顶级、最先进生产力代表,要想锤炼我们的能力,就要优先打磨这些案例。”徐育毅告诉产业家。他是浙江人,身上透着浙江人特有的务实和敢想敢干。
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,他带领广通优云走在舞台后的另一侧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“经历了多年寒窗苦读,现在正在进京赶考。”
广通优云始终对标的是太平洋另一边的ServiceNow。后者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Saleforce的SaaS公司,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,是如今IT运维赛道当之无愧的龙头,世界500强企业中近80%是它的客户。在《财富》杂志今年评选出的全球未来50强企业中,ServiceNow更是位列第一。
实际上,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不止广通优云,无数IT运维企业都始终想要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:中国到底能不能跑出一个像ServiceNow的企业?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。基于不够成熟的市场认知和“长坡厚雪”的回报周期,IT运维始终都是一件不够性感的赛道。在大部分公司里,甚至很难有人说清“运维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工种,以及它的具体职能是什么。
但如今,微风渐起。随着产业互联网的迅速兴起,再加上疫情的加速催化,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追求线上化、云化、AI化,更多的IT基础设施和数据被放到生产线上。IT运维正在被再次定义。
在《国企改革1998》一书中有,有这样一个鲜活的说法:1998年之前,我国大多数企业叫厂子;1998年之后,都叫公司。
这种基于称谓的改变意味着现代化企业制度在中国正式落地生根,与之对应的是亟待建立的为现代化企业保驾护航的现代运维体系。基于此,一大批国外IT管理软件公司在中国落地生根,如CA、IBM、HP、BMC等国际IT巨头蜂拥而上,成为当时国内市场的掌控者。
在这一阶段,IT运维有一个脑白金式的说法,即“好不好用不重要,重要的是上档次。”基于当时的纸媒黄金时期,市场上甚至会出现报纸杂志社们花费几百万来引入IT管理体系。
这一时期,IT运维等同于“空中楼阁”。尽管外观壮美,但实际并无用处。不过值得肯定的是,在巨头的蜂拥而入中,IT运维的观念被线年前后,国内IT运维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变化ITIL被引入中国。
换言之,在敝帚自珍的大企业面前,中国IT运维企业最起码有了参照的业务模板。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,大批的基于ITIL框架的企业案例纷纷出现。其中不少头部IT运维企业更是获得ITIL的认证,比如广通优云,其于2009年建立的一体化运维平台 Broadview,就获得PinkVerify ITIL v3的国际认证。
ITIL认证,是面向IT运维人员,如IT经理、数据中心主管等提供的权威认证服务。
但尽管如此,ITIL在中国仍遭遇了水土不服的情况,当时一句戏语称之为“敲着木鱼读圣经”。更真实的情况是,尽管ITIL为IT运维提供了最佳实践服务指南,但本质来看当时的中国IT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滞后阶段,即市场和企业对于IT运维体系认知则是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。这对掌握了ITIL的运维人员来说,等同于“空怀一身本领”,没办法找到对应的业务落地。
即和北美的IT设施标准化环境不同,中国的IT环境更复杂,也更趋于早期。相较于“揠苗助长”的IT服务,当下客户的需求仍更多集中在对ITOM的认识层面,如监控、预警等等,但一个清晰可见的趋势是,随着中国企业对运维理解的深入,IT运维的角色正在前置,与业务结合愈发深入。(ITOM更多的是指基于IT基础设施,如服务器、机房、中间件、数据库、存储等的管理;ITSM更多指运维人员和公司流程等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,包括服务支持、服务提供等等)
随着IT服务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展,第三方IT运维企业将逐步大范围代替原厂运维,成为IT服务市场的主要玩家。
是时候了,徐育毅告诉自己。2016 年,广通优云全资子公司UYUN优云,呱呱落地。
“寒窗苦读,进京赶考”2016年,IT运维行业还发生了一件大事。全球最知名的IT咨询和调查研究机构Gartner 面向IT运维方向提出 AIOps(智能运维)的概念,即利用 AI 技术的新一代 IT 运维,旨在通过算法进一步解决企业遇到的运维难题。
从某种意义来看,广通优云更等同于具有中国特色的ServiceNow。可以对比来看,如今ServiceNow的核心业务架构也是依托中央的“Now+”平台,上层分别分布着不同环节的工作流服务,如ITOM、HR、安全等等。
一个大趋势是,随着国内企业对于数字化的热捧,IT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逐年上涨,但问题也随之而言,即对大部分企业而言,原厂提供的仅是围绕自身设施的运维管理服务,比如IaaS厂商只提供对服务器的运维管理,数据库厂商仅负责企业的数据设置和数据湖搭建等等,最终造成的是彼此互不相通。
即在分布式和集成化的大趋势下,面向全域的IT运维能力正在成为企业运维服务的必需模式。
国内某大行CIO曾评价广通优云的产品具备了一种独特的“由功能的完整性带来的先进性”,“拆开来是变形金刚,串在一起就是一条龙”。
复盘从2016-2019年三年时间,优云这家企业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恰是能在概念频出、资本追捧的中国大环境下,时刻与客户站在一起,找到并坚持自己独特的IT运维路径,“多倾听来自一线年,徐育毅和团队去了一趟武夷山,看着远处的山峰和茂盛的林木,他胸中燃起过往五年未曾有过的豪气。“优云这件事,成了!”他在心里对自己说。
意大利著名画家莫迪里阿尼在作画时有一个习惯,他的许多人物肖像画都只有一只眼睛。当别人问其是何用意时,他说道,“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,另一只眼睛来审视自己。”徐育毅从始至终保持着对优云内部的审视。在多年共创中,太多的名词出现在这个行业中,ITIL、Devops、AIOps它们为无数企业指引了IT运维的新方向。不过,他觉得不够。
Eco-Ops,通俗的解释是生态化运维,其核心是面向IT企业面向服务对象的路径
从某种意义来看,其更等同于开源社区,只不过和国外开源社区不同的是,Eco-Ops的模型更具备案例属性,此外更具备封装的组件化能力。
在其中,标准是关键。即不论是优云的Eco-Ops还是其他程度上的开源共享,一个一定要具有的条件是开发环境和硬件设施要具备一致性。“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努力做国标的原因。”
我们成立联盟就希望专业的厂商一起合力完成闭环,形成一个生态来解决用户的问题。
与此同时,伴随着隐私计算等技术的发展,底层数据之间的打通正在成为必然。慢慢的变多的行业标杆路径被粘贴复制到同等行业的企业场景中。此外,不论是AIOps的ITSM方向,还是数据库、云计算等ITOM方向,抑或是正在慢慢地出现的开源社区,一切都在昭示:企业运维生态的底层雏形恰在缓慢成型中。
客观来看,在中国的IT运维赛道里,对标ServiceNow的玩家不在少数。但一个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:ServiceNow的模式真的适合中国吗?在产业家看来,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存疑的,至少对当下的中国产业环境而言。
复盘ServiceNow的发展路径则是显而易见,其在聚合了ITSM、ITOM的业务模型之后,基于国外的企业商业模式,它的核心路径已经演变成了“工作流引擎+业务理解”。根据彭博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,如今 ServiceNow在ITSM占据70%的市场占有率(包括HR、安全等等),在ITOM侧仍然与北美Big 4(BMC、CA、IBM和HP)处于胶着状态。
对于国内的IT运维企业而言,未来更多的业务可能性不在于横向业务的拓展,更大的可能性在于前后台不同环节的底层打通。
据了解,在面向客户的服务中,广通优云能够给大家提供两种服务模式。针对万台服务器以上的大型客户,广通优云主推私有云模式,项目量级可达数千万级,且有多期滚动开发;针对服务器数量在千台到万台之间的中大型客户,广通优云主推公有云模式,项目量级主要在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。
在项目落地过程中,广通优云能够给大家提供AIOps能力,也更能够给大家提供运维全域数据接入、建模治理、算法开发、场景服务能力,支持每天20T+的数据增量;此外,在流程自动化编排引擎方面,广通优云可以基于服务目录的流程+自动化混合可视化编排能力,提供自动化场景和安全管控能力,实现运维线上线下的能力打通,提高运维效能和合规属性。
在“去IOE”的主旋律背后,国产化、标准化、生态化正在成为如今的核心命题。
但值得庆幸的是,慢慢的变多像广通优云这样具备底层服务能力的国产企业正在崛起,在复杂的中国产业环境中已经找到了适合自身赛道发展的正确路径。